宣德三年,明宣宗朱瞻基年仅30岁,他召集了内阁的大臣们,宣布了一个震撼的决定:要废除皇后。然而,这样的举措若直接写入史册,恐怕会影响他英明神武的形象。因此,朱瞻基提出了一个要求,希望大臣们能帮他找到一个看起来正当的废后理由。
大臣们忍不住试探性地问道:“皇后犯了什么错吗?”
朱瞻基摇了摇头,回答道:“皇后并没有做错任何事。”
接着,大臣们又问:“难道是后宫妃嫔争风吃醋?”
朱瞻基依旧摇头:“不,皇后与贵妃相处得很好。”
此时,“三杨”之一的杨荣眼珠一转,悄悄地递给了朱瞻基一张小纸条,上面写着一些捏造的罪状。朱瞻基看了一眼,脸色瞬间变得苍白,他惊讶地说:“怎么能如此污蔑皇后!”然而,尽管内心震惊,他依然坚持废后之决心。
展开剩余85%《胜朝彤史拾遗记》记载:杨荣递上的纸条让朱瞻基震惊不已,他大声反问:“她到底做了什么?”然而,废后之事依旧在他心中根深蒂固。
那么,胡善祥到底做了什么,竟然让朱瞻基决心废除她呢?
回溯到永乐十五年,16岁的胡善祥被选为皇太孙妃,嫁给了当时还是太孙的朱瞻基。胡善祥并不知情,她即将进入的是一个与她并无缘分的爱情故事。朱瞻基的外祖母早在他年幼时,就曾带来一个姓孙的美丽小姑娘,向朱棣请示后,安排她住在太子母亲张氏的身边。那时的朱瞻基只有12岁,他便暗下决心,孙氏将是他未来的妻子。可惜,命运弄人,九年后,朱瞻基仍然迎来了胡善祥,而不是早已在心中定下的孙氏。
初见胡善祥,朱瞻基对她并无太多好感,甚至有些冷淡。
《明史》曾提到,胡善祥拥有美貌,且父亲忠诚、地位较低,最终得以入宫,而她十岁左右便成了皇太孙的妃子。尽管朱瞻基心有所属,他还是决定与胡善祥结婚,至少在表面上,他也尽力维持着夫妻关系。即便孙氏在胡善祥嫁入皇宫后成为了太孙妃,朱瞻基与胡善祥依然生下了两个孩子,胡善祥也为大明的继承人做出了贡献。
然而,胡善祥所生的却是两个女儿,这无疑成为了她命运的转折点。虽年轻,前途依旧可期,朱瞻基此时尚未即位,不能随意废掉正妻。因此,他在朱棣去世后,上书请求父亲朱高炽允许孙氏穿上太子妃的服装,体现她在宫中的地位。然而,朱高炽去世后,朱瞻基继位,局势发生了变化。
即位后的朱瞻基,依然保持着对孙氏的偏爱,而胡善祥的地位则渐渐发生了变化。
尽管刚刚继位,朱瞻基并未贸然废掉胡善祥,反而封她为皇后,将孙氏封为贵妃。然而,朱瞻基对于孙氏的偏爱却依旧在众多细节中流露出来,明朝的惯例要求皇后册封时给予金册和金宝,而朱瞻基却破例为孙氏制作了金宝。孙氏的家族也得到了与皇后同等的待遇,而胡善祥的家族,尽管仍然是皇后的家族,待遇却逐渐有所差距。
与此同时,胡善祥与朱瞻基之间的感情逐渐疏远。朱瞻基生性活泼,经常出宫游玩,而胡善祥则总是担心皇后的职责,时常劝谏他。与之对比,孙氏不仅与朱瞻基一同骑马射猎,还在一些场合成为了朱瞻基的精神依靠。渐渐地,朱瞻基对胡善祥的态度变得愈加冷淡。
宣德三年,终于发生了改变局势的事件:孙氏为朱瞻基生下了第一个儿子——朱祁镇。
有人说朱祁镇并非孙氏亲生,而是其他宫人所生,后由孙氏夺取并声称是自己所生。然而,无论如何,朱祁镇作为朱瞻基的大婚十年后的第一个儿子,成为了立太子的有力候选人。这对胡善祥来说,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她多次怀孕,但无论如何未能生下男孩,这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。
在朱瞻基心中,立太子已经不再是“孩子出世”的单纯问题,而是一个权力继承的重要战略。当孙氏生下了朱祁镇,朱瞻基下定决心,太子必须由他心爱的孙氏之子来担任。而为了保证太子顺利登基,孙氏的地位自然必须提升——她将成为新的皇后。
最终,朱瞻基决定废除胡善祥的皇后之位,并让她自请退位。
《明史》未详细记录胡善祥是否愿意,但事实上她并无反抗之力。最终,胡善祥按照朱瞻基的命令写下奏折,主动表示因多年未能为帝王生下嫡子,自愿让位给孙氏。朱瞻基承诺,胡善祥的待遇以及她家族的待遇,依然会与新皇后相同,但这一承诺未必能真正落实。
胡善祥被废除皇后之位后,被送去出家为道姑,法号静慈仙师。尽管官方宣称是胡善祥自己辞去皇后职务,但众所周知,这只是朱瞻基的借口。胡善祥被废,实际上是因为朱瞻基不愿意让孙氏失去皇后的地位,而并非胡善祥犯下了什么过错。
后宫的风波并未因此结束。
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,曾一直偏爱胡善祥。即便她无法阻止儿子废除胡善祥,也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她照顾。常常召见胡善祥并让她住在清宁宫。更重要的是,张太后在宴席上故意安排胡善祥坐在孙氏的上座,这使得孙氏非常不悦。
然而,这一切的庇护也终究有限。
正统七年,朱瞻基去世后,张太后去世,仅三个月,胡善祥的长女顺德公主去世。失去庇护,又失去女儿,胡善祥心力交瘁,最终于正统八年去世,享年42岁。当时的太后,已是胡善祥的情敌孙氏,在她的影响下,胡善祥只能以嫔的身份下葬。
二十年后,孙氏去世,朱祁镇继位后终于恢复了胡善祥的皇后身份。
然而,这一切胡善祥已无法亲自知晓。她一生的悲剧,源于她无意中插足了朱瞻基与孙氏的青梅竹马之情。而这一切,并非她的错,她只是一个按照圣旨嫁给朱瞻基的无辜女子。若朱瞻基有足够的勇气反抗父命娶孙氏,也许胡善祥的命运会完全不同。但朱瞻基并未有这个胆量,他选择了她,却又在孙氏面前选择放弃她。
最终,最大的错误还是源于朱瞻基的犹豫和心软,牺牲了胡善祥,让她无辜地承担了不属于她的痛苦。你认为,历史上最大的过错,是否正出自朱瞻基的决策呢?
发布于:天津市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